您现在的位置是:虎视眈眈网 > 休闲
疫情防控中的跨区“麦客”,多举措保障跨区作业一路顺畅
虎视眈眈网2025-07-07 10:46:32【休闲】1人已围观
简介截至6月12日17时,河南省8500万亩小麦夏收已收获8493万亩,夏收工作基本结束。在机收率达99%的河南,收割机投入夏收作业的数量直接决定着粮食能否颗粒归仓。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,河南又是如何保障
截至6月12日17时,麦客河南省8500万亩小麦夏收已收获8493万亩,疫情业路夏收工作基本结束。防控在机收率达99%的中的障跨河南,收割机投入夏收作业的跨区数量直接决定着粮食能否颗粒归仓。在疫情防控的多举大背景下,河南又是措保如何保障收割机顺利跨区投入夏收作业的?
晚上10点多,来自黑龙江佳木斯的区作机手孔德宝和老乡田佰良,在完成信阳息县的顺畅收割后,拉着两台收割机赶到了上蔡县,麦客要按一位用户发来的疫情业路定位去往麦收地点。驻马店上蔡县是防控河南的种粮大县,小麦种植面积146万亩。中的障跨6月1日前后,跨区上蔡县的多举小麦进入大面积的收割时段,3000多台跨区作业的收割机云集上蔡参加抢收。持有跨区作业证的孔德宝和老乡田佰良,在农机转运绿色通道服务站点,接受免费落地核酸检测。
孔德宝和老田看到自己在上蔡县的场所码都变成了黄码,不安了起来,担心黄码会导致他们被劝返。
黑龙江佳木斯农机手 田佰良:我确实有点发慌,我一看(场所码)黄码,都没看见过,光听说过,我一了解才知道 (核酸)到第三天不做的话,到河南就变黄。
根据河南疫情防控规定,机手持有健康码绿码、行程码、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跨区作业证,像孔德宝和老田这样因为核酸结果超过48小时场所码被赋上黄码的,服务站点的工作人员会采用“抗原加核酸”的检测方式。15分钟抗原检测出结果为阴性后,可由用户点对点闭环接到作业地点,并实行闭环方式进行作业。经过抗原检测,孔德宝和老田都是阴性。
服务点工作人员:之后三天两检要记住,在这已经测一次核酸,明天继续测,到地头就测了,你俩不用来回跑。
第二天,当地防疫人员找到老田和孔德宝作业的地块,现场给他们做检测。
黑龙江佳木斯农机手 田佰良:就是三天两检,河南都能上地头来做,这服务我们挺满意。
多举措保障跨区作业一路顺畅
河南的夏收已经进入尾声。其实,地里看到的丰收只能算是眼里的,只有将地里的小麦收回、颗粒归仓,才算把丰收攥在了手里。
为了确保颗粒归仓,河南省上下联动,为跨区机手们创造了畅通的条件。
服务点除了进行跨区作业登记、为农机手和随行人员进行免费核酸检测外,还有一项事关抢收进度的工作,就是向跨区作业的收割机手,提供本地用户的需求信息。依据这些信息,机手们能够准确抵达作业地点。
因为疫情,今年来河南跨区作业的收割机数量有所下降,仅上蔡县就减少了近20%,出现了800台的缺口。上蔡县特地提前做了预案,与湖北、山东、河北以及周边县市预约了收割机。6月2日,上蔡县种粮大户白汉礼5000亩小麦开始收割。早上5点,老白就开始为今天的开镰忙活起来。
今年,由于跨区作业的收割机的减少,老白对自己5000亩小麦的收割这件大事,一直悬着心,如果收割机所需的台数在麦收开始后不能悉数到位,麻烦可就大了。小麦收割的黄金期就3天左右,如果在收割的黄金期内不能将成熟的小麦抢收完,那么在以后的收割时,干透的麦穗被收割机一碰就会出现掉粒,增加损耗率,要是再遇到下雨及连阴天,成熟的麦粒还可能发霉或者长出芽烂在地里。老白把他面临的情况和担忧,向乡里做了汇报,乡农机部门随即进行协调,并向老白保证收割机一定按时到位。
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处处长 黄全意:为确保小麦颗粒归仓,全省设立了816条跨区作业绿色通道,发放5万张跨区作业证,给跨区机手提供一些方便,管吃管住。
麦收第一天,一路畅通过来的山东和上蔡临近县的六台收割机,也如约加入抢收,这叫老白彻底放了心。
驻马店市上蔡县种粮大户 白汉礼:今天上午10台车,下午再来2台,12台车,明天再增加2台。
经过先后到来的14台收割机的抢收,老白5000多亩的小麦在黄金收割期内全部收完,实现了颗粒归仓。
很赞哦!(37353)
相关文章
热门文章
站长推荐
友情链接
- 国际金价小幅反弹 市场期待美联储能展现新思维
- 斥资1350万美元,比尔·盖茨又买地了,成为美国“头号农田主”,持有面积相当于3个柏林
- 余承东称汽车是华为唯一亏损业务
- 我国邮政快递行业加速恢复 上半年快递业务量预计将超500亿件
- 京东方OLED面板通过苹果新机认证,机构预测至少500万片
- 住房城乡建设部:前5月各地老旧小区改造增设充电桩8940个 将持续推进居住社区充电设施建设
- 收评:恒指探底回升收涨0.26% 航空、汽车股涨幅居前
- 深圳聚焦基础支付服务降费让利 截至6月末累计减免支付手续费超36亿元
- 这家公司股价仅次于茅台 靠什么支撑?
- 全球饥荒加剧!去年近10%人口忍饥挨饿 联合国警告灾难迫在眉睫